• 资讯内容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党的**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展望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是农机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将深刻影响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的突破,也有利于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通过着力打造功能完备、使用便捷的农业机械化信息交流平台和农机作业管理调度平台,促进政策**实施、技术快速推广,引导农业机械合理配置、有序流动,农机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将显著提高。

     

      二是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化、全面化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由解决关键环节机械化为主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快速推进转变,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全程延伸。农业机械化发展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农、林、牧、渔业机械化全面发展,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全面推进,从陆地向水域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与产业化协同推进。

     

      三是农机服务组织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将显著增强,服务质量、能力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将成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其他公益性职能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销售、作业、维修市场不断规范,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机具利用率、技术到位率不断提升,农机抗灾减灾作用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各区域将进一步明确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和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地区间农机化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粮食主产区以及平原地区,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大马力、先进适用的农业装备应用更加广泛,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丘陵山区机械化成为发展热点,先进适用的小型特色农机具广受欢迎,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提高。

     

     

     

     

     

    农业机械化实现两大跨越

     

       党的**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历史上发展**的时期,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地位作用显著增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农业生产方式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两大跨越。我国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主要农机产品产销量居于世界前列,主要农机产品品种和产量已能满足国内市场90%以上的需要。

     

      今年夏收时节,我国150多万名农机手仅用21天就收割了3.4亿亩冬小麦。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10年来我国成功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的重大跨越,农业生产方式由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10年跑赢30

     

      1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历史上较快的发展时期。201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比2002年增加22.5个百分点,近10年的增幅超过之前30多年的总和

     

      党的**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两大跨越。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将农业机械化发展分为初级、中级和**阶段。主要有两个评判指标,一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二是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中级阶段是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并提高到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40%降低到20%的发展阶段。

     

      “2007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5%,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降至40%以下。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向记者解读这一跨越的含义,综合机械化水平跨过40%的门槛,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次要地位开始向主导地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并将以更快的速度,向更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降低到40%以下,说明我国农业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为主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机电装备为主的转变进入加速通道。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

     

      2011年,全国小麦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8.8%86%91.1%,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机械化成为农机作业的新亮点,机械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达到26.2%69.3%,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20.9个和53.6个百分点,机收水平年均增幅达到6个百分点;玉米机收取得突破性进展,机收水平达到33.6%,比2002年提高了31.9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年均提高7.7个百分点。

     

      结构**优化

     

      2011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9.8亿千瓦,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装备稳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极大增强

     

      “打破土壤犁底层实现增产是农民多年的呼声,但普通小四轮由于马力较小,耕作深度只能达到地面以下10厘米。”山东省茌平县农技推广站**农艺师侯金星说,多亏了大马力深松机,深耕作业可达30厘米,为有效打破犁底层提供了条件。

     

      神州大地,农机化技术创新引发的增产增收效应无处不在。在水稻产区,应用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平均每公顷能降低成本450元、增产375公斤以上,且作物抗病虫害、抗倒伏性更好;育秧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育秧提高810倍;干旱地区使用机械进行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还田利用,平均减少耕地表土流失量40%80%,增加土壤蓄水量17%,减少农田扬尘量50%以上,平均每公顷降低生产成本225元至450元,粮食增产5%以上。

     

      靠农机化技术增产增收的背后是10年来农机化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部分“瓶颈”环节技术与集成问题得到解决。大马力拖拉机研发取得明显进展,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装备基本成熟,花生、油菜、甘蔗、牧草收获及节水灌溉等作业机具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在一些领域开始应用,农业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研发长足进步。行业骨干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工业壮大成为农机化发展的依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主要农机产品品种和产量已能满足国内市场90%左右的需要。2011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达2898亿元,相对2002年,年均增长22%。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大型农机企业加速成长,高性能、大马力农机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有所改善,大中型拖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市场产销量逐年高速增长。

     

      农机服务创新

     

      农机社会化服务不仅增加了机手的经济收益,还保证了我国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按时收获,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由20天缩短为10天左右

     

      6月的黄淮海平原,跨区作业的农机手在隆隆机声中穿行在麦浪间。如今,农机跨区作业领域正由机收小麦向机收水稻、玉米和机耕、机播、机插秧等项目快速拓展。

     

      农机服务创新离不开国家的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党的**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初步形成了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主体的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体系,推动农机化持续快速发展。2004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正式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9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补贴**规模由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200亿元;实施范围由较初的重点支持16个粮食主产省份的66个县扩大到覆盖全国所有的农牧业县();补贴机具种类由2004年的拖拉机、深松机、免耕精量播种机等“六机”扩大到目前的12大类46个小类180个品目,基本覆盖了主要农业机械设备。

     

      如今,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化服务,以跨区作业为品牌、以关键农时季节为主战场的农机服务产业规模逐年扩大。2011年,农业机械化作业总收入达到3843.4亿元,比2002年增长107.2%10年间年均增长7%以上;农机跨区作业面积达到3293.3万公顷,比2002年增加164.9%;农机户经营总收入达到3953.1亿元,比2002年增长110%。农机社会化服务呈现出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服务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

     

      截至2011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7.1万个,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达到2.8万个,入社人数达58.2万人。以财政补贴为引导,农民个人**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渐形成。订单合同作业、承包租赁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作业环节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


  • 豫ICP备18006594号-1 | 荥阳市广武镇帮政机械厂 | 本网站由锐之旗提供技术支持
    通讯地址:中国 河南 荥阳市 广武镇工业园区    
    联系人:车经理    固定电话:13803817064   移动电话:18039512999
  • 营业执照